文 / 張蛣米
隔壁的山寨
在過去,台灣曾經是美國301條款的對象之一。後來在政府與美國企業不斷抓盜版的努力下,現在盜版國家已經換成了中國。很奇妙地,當年美國掃蕩台灣盜版的氣勢凌人,換成了現在的委屈。因為擁有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不必吃美國那一套。因此2007年第一代iPhone推出大熱賣之後,中國的小型手機企業隔年便開始仿造iPhone,以及各類熱賣的手機。其外觀相似度絕對不亞於真品,但功能卻幾乎只能接電話、傳簡訊等低階功能。有趣的是,受到美國文化、經濟殖民影響的台灣,卻自認已經成為了世界公民,嘲笑起對岸的仿冒品,認為對岸不但沒有創意,還竊取別人的創意。諷刺相對於海盜的中國山賊,山賊的居所「山寨」二字從此便在科技界網路而生。
由於山寨本身就是諷刺中國的用詞,所以台灣對於「山寨」往往抱持著一種輕鬆、嘲笑的情緒來面對,卻完全忘記了自己曾經被電影「玩具總動員」在國際間不齒於MIT的劣質仿冒品。在那時,台灣與越南、菲律賓等並稱為海盜國家,連獨特性都沒有。如今,我們笑看山寨。
山寨藝穗節
《第四屆臺北藝穗節 Taipei Frank Festival》在台北市文化局的臺北藝穗節 Taipei Fringe Festival 當中是以一個節目存在,甚至,連主視覺都只是換一邊手而已,可以說那就是一個盜版、一個山寨版。只是,當中華民國政府自2006年開始提倡「文化創意產業」後,政府究竟是怎麼看待文化的,無從得知。但是可以知道,2008年臺北藝穗節的開始,就與國外藝穗節脫不了干係,或是說就是仿效。因為國外這類的城市藝術節造就了不少觀光收入,所以身為台灣的首都台北市當然也要有。而由於國外藝穗節的規則簡單,成本低廉且複製容易,只要有足夠的場地,就可以執行。而且,為了國際化的語彙,連Fringe二字都完全照用,只要前面換個城市名稱,後面加個 Festival,全新的臺北山寨版就輕鬆完成。
「免費使用的場地、獲得所有的票房以及免費的宣傳行銷」或許是國外常見藝穗節的運作模式。只是,在臺北,沒有一群人被藝術節阻攔,而自發生出一個fringe。而是台北市文化局委託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所舉辦的一年一度免費場地補助申請案,這就是台北市文化局的Taipei Fringe核心精神。然而,「提供表演者免費的場地使用,只要來報名,藝穗舞台不篩選,票房全歸您,自由登記」的翻譯就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團隊免費演出場地,所以演出團隊得乖乖的遵照規則,因為文化局是地主」。台北市的演藝團隊上千團,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團體,因為補助困難,而養成既耐操又不用錢,這樣的藝穗節不但省下了大量的藝術製作費,而且可以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有足夠的政績。
所以,團隊的數量、演出的場次以及觀眾數量就變得很重要,那將成為台北市推廣文創產業政績的成功數字。正如同將台北市市立美術館外包給民間策展公司,大量的商業展覽、行銷手段便可以造成「文創產業營收數字」,但是對於台灣藝術創作者以及觀眾群的發展不但無法累積,還將會造成了傷害。其內部的核心精神還是政績以及數字。「文化創意產業」惡性循環發揮到極致就是如此,這與咖啡產業是一樣的,創作者就像咖啡豆農,獲利的不會是喝咖啡者更不會是豆農,而是咖啡中大盤商。
臺北藝穗節會不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藝穗精神呢?
如果有,那會是什麼?
台北市梗文化基金會
2007年台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永萍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轉型之後,幾乎把文化局的業務都拿了去。它變成了一個尷尬的單位,卻也因為尷尬而可以兩邊通吃,因為它既屬於民間也屬於政府,既不屬於民間也不屬於政府。站在市議會觀點,「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簡直就是不受監督的文化局,但是站在藝術創意執行的觀點上,這樣的確可以有趣多了。坐在臺北市議會的議員,有幾個是一年看超過5個付費的藝文演出?為什麼這些人有資格監督呢?但是,當基金會的業務量越來越多,工作人員又嚴重不足的時候,基金會的人員也不得不用單一且格式化的官方處理、外包方式。一個原本是「民間」的單位,就很容易因此而成為了印象中的「官方」單位。
虛構一個名為「台北市梗文化基金會」的主辦單位便成了政治想像上的尷尬。由於身處了臺北藝穗節之一的節目,台北市文化局既是上屬單位,實際上卻又是民間成立的。對照於同是官民位置的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市梗文化基金會的存在,便成為了一種看似諷刺,實則更是叩問官方制式作法的荒謬。
節慶是為了讓人們一起站在同一塊土地上
創作者需要場地創作,就像農夫需要田地種植是一樣的。作品的耕耘也不是一天可及,當政府口說「文化創意產業」,實則卻因為台中夜店大火而大幅度清查不符消防法規之表演場所。若說「消防安全也很重要,政府這麼做有道理」。問題是政府的文化單位是怎麼做的?不在事情發生之前依照法規輔導消防,而是在發生大火之後,才叫打手逼使不合法規之表演場所關門。如此因噎廢食的作法,非常符合民間對於「官方」二字的認識。亦即「你做的好是我的政績,你出了事就讓你消失」。
農業時代的慶典相當多,因為土地讓作物生長,人們得以溫飽,故此而做慶祝與謝天。因此,節慶的來由與土地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但是自從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之後,農業土地幾乎被捨棄換成工業廠房。而因為WTO大量進口國外低價作物的關係,使得少數農民的作物價格更無法與之競爭。因為土地而生的慶典已經漸漸消失,人也因此少了聚集的機會。
位於中華路的城中藝術街區隸屬於忠泰建築基金會,這個即將被政府都市更新計畫拆除並要蓋大樓的區塊。區塊裡的住戶也由於都市更新,而將面臨迫遷。但是,即便這塊都市更新區域如此地鄰近西門町,知道這塊區域的人卻並沒有那麼多,自然這一個都市更新的問題也只有少數的人會看見。
政府為了執行各項建設目標都在於建設本身,而非人身上,因此,當捷運局說樂生擋路需要拆除時,政府可以不管院民死活開怪手。當財團說東部需要開發才會有經濟發展,政府可以不管花東居民死活一意發展。
空房子沒有人也只是廢墟,符合各項法規的蚊子館也只是徒增國庫的赤字。
於2011年6月10日晨5:40